一通电话之后的人生转折
2023年初秋,重庆的晚风依旧带着湿润。那天晚上,徐女士接到父亲的电话,父亲的嗓音像往常一样低沉:“闺女,我最近有点咳嗽,还咯了几口血,明天打算去医院看看。”
徐女士没太当回事。父亲抽烟三十年,偶尔咳嗽早成家常便饭。可电话那头传来的咯血,还是让她心里一紧。
谁知,这一去医院,父亲的人生轨迹,从此改变。
发现肿瘤:从希望到绝望的过山车
一周后,检查结果出来——肺部有一枚巨大的肿块,医生怀疑是肺癌,属于恶性肿瘤。
消息传到徐女士耳中,她整个人呆住了。赶忙买票回重庆,满脑子只剩一个念头:“一定要救!”
可等她见到父亲,医生的下一句话,犹如一盆冷水当头泼下:“肿瘤太大,而且长在危险部位,不能做手术。建议做活检,再看是否有合适的化疗或靶向药物。”
徐女士的父亲一听“不能手术”,脸色一下子暗了下去。年过花甲的男人,向来强硬,这次却明显有些退缩。
“既然不能手术,还折腾啥?”父亲自语。旁边的亲戚也劝:“别做化疗,罪受大了,还不一定有效。”
在重庆那间老医院的病房里,徐女士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无力:
希望在绝望里反复拉扯,亲情在现实面前步步后退。
回家吃中药:病情的“静止”是假象
父亲执意出院,不愿再在医院接受检查和治疗。
他转而求助于中医,每天喝着药汤,盼望着能有奇迹发生。
起初,父亲的状态看起来还不错。徐女士偶尔打电话回家,父亲总说“没事,吃中药挺好”,亲戚们也帮腔:“你爸精神着呢,别瞎操心。”
春节团圆那天,徐女士再一次劝父亲去医院复查:“爸,咱们还是去看看吧,中药好归好,毕竟也得知道病到什么程度。”
父亲摆手,眼里满是不耐烦:“我觉得挺好,不折腾了。”
那晚,家里热气腾腾的火锅桌上,没人再多说一句病情。
徐女士内心却始终忐忑:
“父亲这副硬撑的样子,是真没事,还是不敢面对?”
隐忍十月:病情悄然恶化,错过最佳时机
时间一晃到了2024年夏天。一天,父亲突然打来电话:“闺女,我嘴巴里溃烂,还长东西。去医院割了,还老是长。”
徐女士一下子紧张起来。凭直觉,她知道——这很可能是癌症转移了。
紧急让家人送父亲进重庆大医院。等她赶到,父亲已经高烧一周,口腔溃疡蔓延,身体越来越差。
住院治疗期间,医生告知:“癌症已经全身扩散,病灶不仅在肺,还转移到了口腔、消化道、肝脏。血色素极低,手术风险太大。现在,除了白蛋白、输血和止痛针,已经没有别的办法。”
那段时间,徐女士每天都守在父亲床头,盼着有奇迹发生。父亲一度高烧不退,肚子胀痛,口腔肿物越来越大,吃不下饭。身体状况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下降,甚至出现了持续性便血。
她的心情跌入谷底:愧疚、无助、痛苦、悔恨,一起涌上心头。
求医无门:人财两空的两难选择
辗转三家医院,医生们的建议都如出一辙:
“病情已是晚期,扩散广泛,任何积极治疗都意义不大。”
“你们要做好心理准备,回家吧,别再受罪。”
亲戚们劝徐女士:“就送老人回家吧,人到这一步,何必再受折磨?”
徐女士却迟迟不肯放弃。她清楚再治疗下去,花的钱或许买不来更多的时间,可是她想给父亲最后的尊严和希望。即使每天的费用像流水一样花出去,她还是选择坚持。
直到2024年11月,父亲在第三家医院治疗无效,徐女士终于含泪做出了决定——送父亲回家,让他最后的时光在亲人身边安宁度过。
回家那几天,父亲精神状态竟奇迹般地好转,不再发烧,话多了些。但便血越来越严重——一天十几次。第五天清晨,父亲安静地走了,身边只有徐女士陪着。
14个月的坚守:遗憾与自省
父亲去世后,徐女士常常陷入回忆:
“如果当初愿意做化疗,会不会结果不一样?”
“要是我们一家人都支持检查和治疗,是不是可以多活几个月、几年?”
“14个月,已经是奇迹了吗?”
她的心情,经历了从愧疚、自责,到慢慢释然的过程。她开始理解父亲的不安、亲戚的保守、自己曾经的无力——中国千千万万个家庭,其实都在类似的困境中挣扎。
医生视角:肿瘤晚期家庭的“集体无助”
在三甲医院的肿瘤科诊室里,像徐女士父亲这样的病例每年都会见到几十上百例。
病人往往一听“晚期”“不能手术”,就下意识“放弃治疗”。
家属也无助——不懂化疗、靶向药,不知道分型、不敢面对副作用,只能寄希望于中药或者“自愈奇迹”。
事实上,现代医学虽然不能治愈所有肿瘤,但科学规范的综合治疗,哪怕只是多坚持几个月,也能极大改善生存质量。
中国癌症数据现状
据《柳叶刀·肿瘤学》2023年统计,中国每年新发肺癌病例高达80万例,超过70%首次发现时已是中晚期。
能接受根治性手术的患者不足25%,多数病人因恐惧放弃治疗,或因信息不对称错过最佳窗口。
一项上海市肿瘤医院研究显示,晚期肺癌接受规范化化疗者,中位生存期可达18-22个月;完全放弃治疗者,生存期中位数往往不足8个月。
世界卫生组织(WHO)也明确指出:即使是晚期肺癌,积极治疗和规范随访仍然有助于延长寿命、减轻痛苦。
肿瘤患者家庭的典型心理:恐惧、保守、侥幸与遗憾
1. 恐惧:“一听癌症就崩溃”
很多家庭一听到“癌”,下意识联想到“绝症”。手术不能做,就认为“没有希望”,直接选择放弃进一步治疗。
2. 保守:“怕化疗受罪,还不如吃中药”
部分老年人及家属对化疗有恐惧:“头发掉光、人受罪、效果不好”,更愿意用中医或保健品“调理身体”。
但实际临床数据显示,合理的化疗方案副作用可控,且有效延长生存期。
3. 侥幸心理:“身体好着呢,不像得病”
患者表面无大症状,家属就抱有侥幸:“既然吃得下饭,走得动,就说明没事”。殊不知,肿瘤进展往往悄无声息,错过时机就是遗憾。
4. 遗憾:“如果早治疗,是不是还能多陪家人几年?”
亲人离世后,几乎所有家属都会反思:“早知道就坚持治疗了……”
肺癌不可手术,还能怎么选?医学解读
1. 规范诊断是第一步
即使不能手术,明确肿瘤分型(小细胞肺癌/非小细胞肺癌)、病理分期、基因检测都至关重要。
分型直接决定后续治疗方案:如小细胞肺癌、鳞癌、腺癌等,不同亚型敏感的药物和疗法完全不同。
基因检测有助于判断能否用靶向药,如EGFR、ALK、ROS1等。
2. 非手术治疗方式有哪些?
(1)化疗
化疗并不等同于“受罪”。现代化疗药物多联合止吐、护肝药物使用,副作用可控。数据显示,晚期肺癌规范化疗的生存期可延长6-12个月以上。
(2)靶向治疗
若有基因突变,靶向药副作用小、口服为主。部分患者生存期可超2年。靶向治疗已被多项国际权威指南推荐为晚期肺癌一线选择。
(3)免疫治疗
PD-1/PD-L1单抗等免疫药物,部分患者耐药后也能取得较好效果。
(4)放疗
局部转移、疼痛、无法手术的肿瘤,放疗可显著缓解症状,减少肿瘤负担,改善生存质量。
(5)中医辅助
中药可以作为辅助缓解副作用、改善体力,但绝不可替代主流治疗,更不能放弃必要的医学检查。
科学建议:如何为家人做出更明智选择?
确诊后别慌张,积极完善检查
争取分型、分期、基因检测,获取最多治疗信息。
主动和医生沟通,询问所有可能的治疗方式
化疗、靶向、免疫、放疗——每一种方案都应了解清楚利弊。
正视化疗与副作用,不必夸大恐惧
医学进步让化疗副作用可控,止吐药、护肝药、升白针等都能缓解常见问题。
定期复查,别被“表面平稳”迷惑
肿瘤恶化常常毫无征兆,拖延往往意味着失去机会。
家属要达成共识,避免“一票否决”式的劝退
家庭决策要以患者利益为先,不能只凭个人经验或情绪做决定。
必要时寻求心理和社会支持
心理咨询、肿瘤患者互助组织都能帮助家庭更好地面对压力。
真实的安宁疗护:让生命有尊严地谢幕
医学不是万能的。有些时候,科学的终点是人性的开始。
当治疗无效、患者濒临终末期时,临终关怀和安宁疗护让患者少痛苦、有尊严地走完最后一程,也是一种爱和负责。
回家静静陪伴父亲,是徐女士最后的温柔。
结语:遗憾是人间常态,但科学能减少遗憾
徐女士父亲的故事,是无数中国家庭的缩影。肺癌不可手术,并不意味着就没有希望。医学的进步让许多“绝症”变成了“慢病”,只要不放弃科学治疗、及时复查,很多患者都能多陪家人几年。
遗憾总有,但不要让“无知”和“恐惧”扩大遗憾的深度。
给亲人一份科学的勇气,是我们能做到的最好的告别。
参考资料
《柳叶刀·肿瘤学》2023年:中国肺癌现状及生存期分析
中国临床肿瘤学会(CSCO)2024年《肺癌诊疗指南》
世界卫生组织(WHO):2023年全球肿瘤报告
上海市肿瘤医院:晚期肺癌化疗与生存期相关性研究
中国抗癌协会:《安宁疗护管理手册》
关注科学,减少遗憾,健康与爱,永远值得坚持。
配资头条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