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熊猫]两三天的一场中考,就能决定千千万万孩子们以后的命运?中考分流,导致将近有一半的初中生上不了高中。
家长们着急的原因是上不了高中,小孩连参加高考都成了问题,这不是要毁了孩子的后半生吗?家长们为了让孩子们上高中,方法也是层出不穷,可是政策就是决定了一半的学生进不了高中,原来人民日报早就给出了回应。
上不了高中的孩子怎么办?人民日报是怎么回应的?
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
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
展开剩余89%当“普职分流”这道政策出台的时候,近乎一半的孩子,从一开始就注定要与普通高中擦肩而过,更别提通往大学的传统坦途,家长们都焦虑的不行,他们倾尽所能,从文化课的题海战术,到特长生的艺体赛道,不就是想为孩子抢占一个“看似”更有保障的未来。
今年发布的《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(2024-2035年)》里边,“普职通融”这个词汇瞬间吸引了无数家长的眼睛,它似乎预示着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之间那道壁垒终于要开始消融,过去学习好的上普高,剩下的进职高,两条道泾渭分明,老死不相往来。
现在变革的信号很明确,它们将从竞争走向协作,只为了让孩子未来更好的发展,说白了,普高和职高的课程体系可以互通,学分也能彼此认可了,职高的学生有机会选修普高的文化课程,而普高的孩子也能接触到实打实的职业技能训练。
人才培养的模式将从单一走向多元化,职业教育的定位也试图从单纯为了找份工作,转变为更注重人的全面发展,这恰好与官方反复强调的“消解教育焦虑”不谋而合,按理说“普职分流”的初衷是好的,它本身就是为了不同禀赋的孩子提供量身定制的发展路径。
为啥反对普高分流?
可现实却让人大跌眼镜,人们反对的声音也越发刺耳,政策本身是没有问题的,可它的执行方式和现在的社会脱节了,首先就是中考的“一刀切”,一场中考就决定终身,对许多心智尚未成熟、潜力还未完全显现的“晚熟”孩子来说,这简直太早了。
一次发挥失常可能就直接被贴上标签,与普高失之交臂,在家长看来这无疑是“判了死刑”,更荒唐的是一些学校为了自家那点漂亮的升学数据,甚至会劝退模拟考成绩不佳的学生,直接剥夺他们参与中考的机会,让分流的本意彻底跑偏。
然后就是社会就业环境的巨变,让分流政策雪上加霜,往十几年前看,初中毕业兴许还能找到份工,可眼下企业招聘的门槛早已普遍提高到大专学历,一个初中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困境,是所有家长都无法回避的残酷现实。
所以哪怕孩子的成绩在中下游挣扎,家长也宁愿砸锅卖铁送去学费高昂的私立高中,或咬着牙硬上被视为“次等”的职高,从来没有考虑过让孩子就此辍学,继续读书哪怕只是为了混个更高的文凭,也成了多少家庭无奈中的唯一选择。
所有反对分流的呼声本质上都是对“上升通道变窄”的集体恐慌,当职业教育被普遍当作是“差生收容所”,甚至被刻板印象描绘成抽烟、打架、混社会的“魔窟”时,哪个家长又愿意让自己的心头肉去冒这个险呢?
是金子总会发光的
说来也讽刺,当中考分流的本意被现实扭曲得体无完肤时,它最初设想的那些理想图景,却在少数幸运家庭中悄然上演着真实人生,浙江有个12岁的女孩,同龄人暑假都在补习班里煎熬,她却在家里热火朝天地“复刻”着面包房,玩转面团,裱花、烘焙,天赋与热爱在她身上闪闪发光。
她的母亲直言,如果女儿未来学业平平,就全力支持她去专业的烘焙学校,掌握一门真手艺,将来开个自己的小店,这不正是分流政策最理想的状态吗?让那些对特定技能有热情、有天赋的孩子,尽早进入适合的赛道,少走弯路,甚至可以说“弯路”成了“直路”。
其实职高也不像家长眼里所说的都是坏学生,还是有很多愿意学习的小孩的,那个为救同学毅然放弃春季高考,最终被特批补考的少年姜昭鹏,他就来自职高,他用行动有力地打破了“职高生就是问题少年”的偏见。
事实上一些职高内部,早已自发进行了“二次分流”,一类班级专注汽修、美容美发等实用技能,目标是毕业就直接就业,另一类则像姜昭鹏所在的班级,技术与文化课并重,他们的目标,是通过职教高考冲入大学的殿堂。
而在世界职业技能大赛的领奖台上,那些为国争光的选手,也不乏职高毕业生的身影,是金子总会发光的,也许只是发光的场域有所不同,想在职高脱颖而出的难度和付出的努力,真的一点也不比在普高拔尖轻松。
现在政策的指挥棒明确指向“普职通融”,似乎要打破普高和职高之间的墙,这也给孩子们的未来增添了更多可能,是值得拍手称快的进步,但是现在的情况是围墙拆掉了,所有的问题就真能迎刃而解吗?
当不同学习水平、不同学习意愿的学生,被放在一个可以相互流动的体系中,真正的挑战才刚刚拉开帷幕,将两种课程简单地叠加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,最关键也最困难的,依旧是那句老生常谈“因材施教”。
对于那些本身就对文化课感到吃力的学生来说,这种“融合”的课程设计会不会反而变成压垮他们的新的沉重负担?说到底,政策的调整充其量只是改变了外部的框架,无论是文化知识的求索,还是专业手艺的精进,学习从来就是看的学生自己。
所以孩子自己的心思是最重要的,如果孩子想学,把他放在哪个环境都可以学好,不想学,就是把他送到重点学校也没有用,关于这件事你怎么看?
信息来源:
信息来源:
发布于:陕西省配资头条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